艺家人·校友风采 | 金行征:记录你所看到的每一份感动

2024-04-25 128

没有烁亮的灯光

没有框定的剧本

一字一句皆出自常态的生活

记录的是他的故事

映照的是珍贵的瞬间


艺家人·简介


金行征,1978年生,艺术设计学院1999级校友, 中国内地纪录电影导演,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至2015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剧情电影工作室,获得研究生与大师生学历;2010年,在日本东京多摩美术大学映像工作室攻读研究生项目。其纪录电影镜头语言真诚而克制,视角独特而富有人文关怀,其纪录电影《无臂七子》,81分钟,获2019年度浙江省纪录片丹桂奖“最佳长纪录片”、入围第4届西湖国际纪录片节大会“纪录之光”单元;纪录电影《罗长姐》,89分钟,获2018年第42届中国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特别表扬”奖 、获2018年第13届中国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纪录片”、获2017年第54届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获2017年中国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年度新锐”奖、入围 2018年第47届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等;纪录电影《消失在黎明前》,70分钟,获 2016年中国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一种立场”奖;纪录片《离开》,78分钟,入围 2015年第14届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节新浪潮竞赛单元、入围2015年第26届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节等。


代表作有《罗长姐》《无臂七子》《水让我重生》。


IMG_6503


艺家人·故事


《水让我重生》是金行征最近导演的一部纪录电影,于2023年10月22日上映。该片讲述了自2018年以来,蒋裕燕、谢毛三、王李超、杨博尊等残障运动员刻苦训练的奥运之梦,记录了他们在水中找寻自由、荣光的过程,捕捉了他们在赛场上拼搏的瞬间,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回顾金行征的纪录电影生涯也是一段拼搏的历程。


2015年,经由他多年的细心打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剧情电影工作室毕业作品《离开》上映,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记录了浙江中部山区众多小学被遗弃的现状,探讨了留守儿童、农村基础教育等问题。


2015年,回国后,由于资金短缺等现实条件,原本更倾向于剧情片创作的他选择以纪录电影形式讲述浙江农村老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故事,完成了《消失在黎明前》。


2015年,与全国道德模范罗长姐结缘的他,拍摄了长达90分钟的纪录电影《罗长姐》,用镜头记录罗长姐呵护病儿的感人故事,该作品于2017年获第54届台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于2018年获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特别表扬奖,获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年度新锐奖。


金行征并未就此停步。他的镜头继续前行,寻找着更多未被发现的角落,记录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如同他片中的主角们,在各自的领域里,继续破浪前行。


艺家人·访谈


    Q1:对于新生代的纪录电影之路,可以谈一下您的看法吗?

作为一名纪录电影导演,我认为新生代纪录电影创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今每个人都可以用手中的智能手机拍摄视频,这降低了纪录片的创作门槛,更多人有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但这也意味着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内容的多样化要求创作者必须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表达方式。在内容制作上,新生代导演应注重深度和质量,而不仅仅是追求热点和点击率。


Q2:在您看来,纪录电影的制作应是怎样的过程呢?

作为纪录电影人,听到有故事的人就想看个究竟,探索事实;而制作一部纪录电影要带有主观意识、批判意识,纪录影片行业既不是在观赏自然也不是在抒情咏志,任何一部纪录电影作品都要有一定的主题,其中的含义还必须能够引人反思。我之前拍摄《罗长姐》就是如此,偶然听到“罗长姐”的故事之后,就去她家探个究竟,当即决定拍摄,虽摄制和上映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我坚信这部纪录电影一定要让大众看见,让大家能感受到罗长姐无怨无悔付出一生平凡且伟大的精神。


Q3:在您看来,纪录电影的制作应是怎样的过程呢?

这个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的话,我本身就很喜欢摄影,喜欢记录,这会让我感到充实;另一方面的话,我觉得纪录电影是一种很有深度的艺术形式,它能让人有所感触,能激发人们内心善意的可能,我之前拍过一部纪录片叫《离开》,有观众看了电影后,就资助了片中的孩子一直要到他们大学毕业,这件事我印象深刻,也非常欣慰。


IMG_6504


校友寄语


我很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现在我想将这句话送给学弟学妹们,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学子们能够投入纪录电影行业,记录你所看见的。


 s